
最近一段时间,新任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关于台湾问题的言论在国际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
高市早苗的猖狂言论,不仅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严重破坏中日关系政治基础,还影响到中日的经贸往来。
正解局注意到,中方已经中止了有关恢复日本牛肉对华出口的政府间磋商。
苦等24年,日本牛肉还是未能进入中国市场。

新闻报道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日牛肉贸易。
在餐饮行业,日料店占有一席之地。
据统计,我国境内日料店总数约为5.4万家,覆盖了全国94.3%的城市。
日料主打刺身、寿司、料理,部分门店以日本和牛为卖点。
真相是,你在大陆境内日料店吃到的日本和牛,绝大部分都是假的。
这是因为,从2001年,我国就暂停进口了日本产牛肉。
2001年,疯牛病疫情席卷全球,先在欧洲爆发,随后波及亚洲和美洲。
当年9月10日,日本发现亚洲首例疯牛病。
受此影响,作为日本牛肉第三大出口市场,我国禁止了日本产牛肉的进口。
随着疯牛病疫情逐渐平息,日本先后发起十余轮谈判,试图重返中国牛肉市场。
直到2019年,中日双方签订《动物卫生检疫协定》,日本养牛业才看到了一丝希望。
按照原计划,中日双方原定在今年11月17日就食品卫生细节、检疫流程等实务问题展开最终谈判。
日本养牛业翘首以待,部分养殖户甚至提前扩大了和牛养殖规模,冷链物流企业也针对性地优化了对华运输方案。
熊本县是日本第四大肉牛产地,于今年7月开通了与中国之间的首条直飞航线,提前打通了航运通道。

上海-熊本直飞航线开启
日本牛肉24年后重返中国市场,只差临门一脚。
中国,是最大的牛肉进口国和第二大牛肉消费国。
2024年,中国的牛肉消费量约1100万吨,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年消费量1271万吨)。

主要国家人均牛肉消费量与全球平均对比
中国牛肉消费总量大,但产牛肉量少,近三分之一仍需要进口。
根据海关总署数据,2024年我国牛肉进口总量约为287万吨,是全球最大的牛肉进口国。
即便如此,中国的人均牛肉消费量只有7.6千克/年,不仅远低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这意味着,中国的牛肉消费市场,仍有极大的增长空间。
这很难不让日本养牛业期待。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养牛业的日子也不大好过。
一方面,日本人口老龄化严重,养牛业面临劳动力断层,工资持续上涨的压力。
另一方面,养殖户在高价预期下扩大生产,本国牛肉消费量却连续5年下滑,导致供应过剩。
以日本和牛为例,这是日本培育的品种,以其丰富的肌肉脂肪和极佳的口感著称,在日本饮食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黑毛和牛 来源:日本畜产物出口促进协会
又因养殖成本高、产量较低、价格昂贵,也被视为高端食材的代名词。
这两年,曾经高高在上的“肉中贵族”,陷入了价格连跌的困境。
东京都中央批发市场数据显示,2024年日本和牛平均交易价格为每公斤2451日元 (约118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这已是连续第三年下跌。
与之相对应的是,交易量反而增长7%,达到十年来最高水平 (3.57万吨),呈现典型的“量升价跌”现象。
可见,日本和牛已然陷入供过于求的尴尬境地。
国内市场指望不上,海外市场成为其养牛业的关键出路。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牛肉消费国,也是日本牛肉的第二大出口市场,本应是日本牛肉拓展出口的重点。
然而,今年8月,美国在原有税率基础上额外加征15%,将日本牛肉关税提高至41.4%,直接重创了日本牛肉出口。
在此背景下,即将开放的中国市场,被日本养牛业视为摆脱困境的“救命稻草”。
没想到的是,触碰中国核心利益的猖狂言论,直接让这场满怀期待的进口磋商按下“暂停键”。
这一局面清晰地表明,农产品贸易的顺畅往来,不仅取决于市场供需与商业逻辑,更与两国间的政治互信与良好氛围紧密相关。
进不了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日本和牛”神话彻底破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