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房率高达130%?新楼盘变相“偷面积”行为面临规范

“零公摊”、“得房率超100%”,近一年多以来,商品房最火热的卖点,不是“卷价格”,而是“卷得房率”,超高得房率成为部分新房热销的重要原因之一。

提升住宅居住的空间感,本是建设“好房子”的方向,不过在现实操作中,存在房企为了提高得房率,变相“偷面积”的行为,比如阳台违规改造、设备平台“偷梁换柱”、降低飘窗高度、挤占公共空间提升室内面积等。

近期,部分城市出台相应文件,进一步规范建筑计容标准。专家表示,高得房率只是打造“好房子”的品类之一,不管是豪宅、大户型,还是普通住宅、保障房,都应向美好人居和高品质方向打造,而不是单纯比拼得房率。

规范住宅计容

近日,部分城市官方发文,引发了市场关于“高得房率”的讨论。

9月15日,成都市发布的一份规定,刚刚结束意见征集。该文件全称为《〈成都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24)〉的补充规定》,涉及住宅计容等问题。

文件表示,阳台、飘窗、以及入户花园、空中花园、露台、退台、设备平台、空调板、构造板、结构板、抗震板、开敞式电梯前室、外廊、空腔、镂空、花池等房屋附属空间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项目住宅计容建筑面积的30%。

如果与2024版对比,此前的规定是,“每套住宅飘窗、阳台及非公共活动空间(含入户花园、空中花园等,不含开敞式电梯前室、外廊等)的水平投影面积,不大于该套住宅套型建筑面积的20%”。

有网友表示,阳台及各种附属空间的面积占比达30%,新房得房率又要提高了?实际可能没这么简单,这份补充规定的初衷,也并非单纯为提高得房率。

克而瑞四川表示,从去年的20%到今年的30%,表面看是多了10%的赠送面积,但此前“入户光厅”(即开敞式电梯前室)并未纳入20%的限额中。本次新规将光厅明确列入30%的范围内,原本无面积限制的光厅现在有了“天花板”。

据悉,因为此前入户光厅未纳入20%的限制范围,当地市场上,各大楼盘疯狂开卷这部分区域的面积,几乎已成为标配,而且面积越做越大,甚至出现了30平米以上的设计,功能也从过渡区扩展为“花园餐吧”、“会客厅”。

“本次调整名义上是提升板率,实则是对光厅面积进行规范,抑制其无序扩张。”克而瑞四川表示。

此外,新版的补充规定,首次将外廊、空腔、镂空、花池等此前未纳入统计的空间,纳入了板率计算范畴,让附属空间的总面积管控更严谨,政策是对此前楼盘赠送方式泛滥的规范,旨在保障住宅项目的整体品质。

更早之前,广州、北京等城市也对住宅设计规范进行严格落实。以广州为例,安居客广州称,2023年当地允许扩大阳台等面积容积率后,住宅产品的得房率从传统的80%逐步提升,部分项目甚至达到125%~130%。

今年6月份开始,广州着手进行一系列规范。比如,严格界定住宅凸 (飘) 窗,不符合条件的全计容;规范天井位置并禁止压缩尺寸;40米以上楼层花池半计容;建筑外立面的结构柱全部计容等,规范变相增加使用面积的行为。

封堵灰色地带

提升居住品质和空间感,本是好房子建设的目标之一,而各地的规范政策,意在堵住“偷面积”等灰色操作空间。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对记者表示,此前住宅项目规范的实施,一大亮点便是适当增加得房率。但在“高得房率”成为市场热点的背景下,部分开发商通过“偷面积”手段来夸大营销,出现了所谓的得房率数据泡沫。

房企的常见手法包括:将阳台设计为半封闭结构,交房后通过后期改造扩大室内面积,规避计容规则;设备平台“偷梁换柱”,将设备平台标注为空调机位,实际预留可拆除隔断的开口,购房者收房后自行改造为室内空间;飘窗“假赠送”,设计可砸除的飘窗,通过减少窗台高度虚增使用面积。

广东省城乡规划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告诉记者,各地推出的高品质住宅中,对入户花园、飘窗、阳台等区域,只有一部分面积计入容积率,房企便把这些区域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提高,从而提高“得房率”。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报批后监管不严格,部分房企在项目报规以后,存在把部分面积转移到客厅、卧室等区域的情况。市场上还有部分项目,通过挤占天井、电梯厅、楼道等空间,来增加客厅或卧室的面积。

此外记者还发现,市场上部分项目宣传的高得房率,把电梯厅等空间也算了进去,住宅的实际套内面积并没有那么大。比如长沙某楼盘表示,项目138平方米的户型得房率高达123%,这是因把8.84平方米的电梯厅也算了进去。

除了政府层面的规范动作,有行业协会也关注到了该问题。9月8日,长沙市房地产交易行业协会发布《关于征集规范“得房率”宣传工作的通知》。

文件指出,自2024年4月以来,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一批以“高得房率”为主要卖点的新规产品,部分项目甚至打出“得房率超100%”的营销口号,此类宣传易引发误解及争议,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

当前,国家正积极倡导以“好房子”建设为导向,推动住宅向绿色、低碳、智能、集约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亟须引导房地产开发企业从片面追求“高得房率”,转向更加注重项目整体品质与可持续性发展。

多方面“拔高底线”

在本轮新房市场中,高得房率的新规项目,一度实现普遍热销。不过,随着市场上此类产品越来越多,单纯靠得房率这一卖点,已经难以确保销售流量。

克而瑞表示,武汉某高铁TOD超高层项目,得房率达到97~98%,价格同样为板块最低,售价仅为13700元/平方米,但开盘去化率仅18%未能实现热销。

还有部分城市如重庆,因新规项目集中入市造成客户分流,去化率持续走低。据CRIC监测数据,7月以来部分四代项目去化率不足3成,存在流速放缓迹象。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楼盘的高得房率,其实也是变相降价的方式,对旧规产品和二手房的冲击较明显。此外,当同类产品越来越多,项目间的竞争也会越发激烈。

“当下,热销的新规产品,往往是具备核心区域、健全配套、价格实惠、装标升级等多个复合型优势的项目,新规住宅市场竞争还将持续加剧。”克而瑞称。

李宇嘉认为,设计奢华、高得房率,只是好房子的品类之一,而并非唯一。未来,不管是高价住宅、大户型住宅,还是普通住宅、保障房,都应向美好人居和高品质的方向打造,且重点是“拔高底线”,而非仅关注上限。要全方面提升层高、楼板厚度、墙体寿命、电梯设置、隔音降噪等底线标准。

合硕机构首席分析师郭毅告诉记者,针对好房子标准的提升、项目报规的审批尺度,北京早已走在前列,政策核心并非仅仅拓展得房率,更多是要加强住宅公区建设,包括风雨连廊、架空层、社区展示面等,这才是好房子的核心要素。

近期各地相继规范建筑计容,在她看来,一方面是出于对二手房市场的保护,高得房率新盘对存量房冲击较大,也进而制约了新房市场上部分项目的售价。另一方面,核心是为了引导开发商,在社区公共部分上“下功夫”,这对未来居住体验的增强,以及转化为二手房后的价值稳定都有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