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木清
近日,印象股份第二次递表港交所。
这家拥有“印象”IP的福建企业,上市之路充满了挑战。过度依赖单台演出,九成收入来自同一剧目,新推的《月映武夷》回报周期长达近十年,加之茶汤酒店持续亏损、区域局限难破等问题。这台唱了十余年的“山水戏”,此番能否真正唱响资本市场,仍是一出待解的悬念。
【增长瓶颈显现,九成收入来自“老剧”】
印象股份是一家来自福建武夷山的国有文旅服务企业,目前主要经营演出及表演服务、印象文旅小镇业务、茶汤酒店业务这三大块业务。其资本之路可谓波折重重,公司曾于2017年在新三板挂牌,却因流动性枯竭而选择离场;后计划北交所上市未果,之后转战港交所。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中国文旅演出市场中,印象股份凭借其标志性的山水实景演出作品《印象大红袍》占据一席之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印象股份以1.37亿元营收排名市场第八,而《印象大红袍》单剧为公司贡献了年均超9成的营收。

▲《印象大红袍》演出剧景,来源:招股书
该剧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印象铁三角”打造,以武夷山的茶文化和地方生活哲学为灵魂,自2010年首演以来已上演超过6700场,吸引观众超940万人次。然而,经过十六年的运营,这台演出已明显触及增长天花板,2024年开始售出门票数开始下滑。

▲门票销量情况,来源: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22年至2025年6月底(简称:报告期),公司整体的营收分别为0.63亿元、1.44亿元、1.37亿元和0.56亿元,对应的净利润分别为-259.9万元、4750.4万元、4280.9万元和677.5万元。2023年公司录得了营收、毛利率、净利率三重最高,之后便开启下滑之势。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57.77%,2024年为54.59%,而最新的2025年上半年仅有42.50%,较最高点下滑26.43%,资产回报率也下滑至1.6%。

▲经营业绩,来源:招股书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销售成本同比增长23.69%,大幅侵蚀了毛利。其中,为庆祝新剧《月映武夷》产生的一次性演艺费用达206.8万元,即便加回此项,公司毛利率较高点仍下滑20.03%。在销售成本中,劳工成本同比增长28.40%,由租赁带来的使用权资产折旧涨幅达42.40%,这两项将成为未来持续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
此外,租赁负债的大幅增加也加剧了财务压力。2025年上半年,租赁负债净值较2024年末增加6800万元,增幅达177.56%,主要系为新剧场及一幢楼宇订立了租约,相应的未来财务费用增加2665万元,增幅为286.55%。这些费用将在未来逐年分摊,持续影响利润表现。

▲租赁负债情况,来源:招股书
受此影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从2024年末的19.26%攀升至2025年6月底的37.36%,远高于行业龙头宋城演艺的14.45%,反映出公司在财务灵活性上的不足。
【多元化拓展乏力,新剧回本要10年】
意识到“单腿走路”模式的脆弱性,印象股份也尝试通过多元化业务拓展以分散风险,然而成效甚微。
2017年公司推出茶汤酒店业务,但自推出以来持续亏损,报告期内的毛损分别为650万元、550万元、620万元及270万元,成为利润的持续拖累。酒店年均入住率长期低迷,常年徘徊在20%左右,2025年上半年也仅为24.8%,酒店运营的成本具有较大的刚性,该入住率远未达到盈利所需的临界水平。
印象文旅小镇业务虽毛利率为正,但一直低于演出业务,扣除各项费用后净利处于亏损边缘,收入占比始终未超5%,未能形成新的增长点。

▲毛利率情况,来源:招股书
而在演出方面,2025年5月推出的新剧《月映武夷》也未能带来转机。该剧导演团队通过公开招标委聘,缺乏知名导演IP加持,并非自带流量。2025年上半年仅实现收入236.7万元,录得毛损约181.6万元。公司预计该剧投资回收期长达九年半,短期内难以贡献正向收益。
为支持新剧,印象股份投入不菲。在演出前后支付给演艺人员的总费用达590.8万元,归类到“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部分的金额占到了当期费用的44.8%,进一步加重了经营负担。而印象股份当前的困境,其根源与业务局限性脱不了干系。
【市场份额偏小,区域性严重】
尽管印象股份在2024年文旅演出市场中排名第八,但其市场份额仅为0.8%,与龙头企业宋城演艺11%的市占率相比差距显著。
宋城演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成熟的“投资-创作-运营-营销”一体化系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高效复制《千古情》系列产品,实现规模化盈利。2024年其毛利率达67.61%,高出印象股份13.02个百分点,且账上货币资金近27亿元,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项目拓展能力。
相比之下,印象股份绑定“武夷山”和“大红袍”这个特定文化IP,这既是公司的特色,也成了其发展的枷锁。相比宋城演艺这样项目遍地开花的平台型公司,印象股份更像是一个依赖单一IP的“文化项目”,缺乏可复制性和规模扩张的能力。
宋城演艺的项目主要为自身团队创作,而印象股份则是与外部导演进行“项目制”合作,每年需向导演支付类似于知识产权许可使用费的费用,由此在账上形成持续的“导演授权开支”。这项开支在2023和2024年都是千万级以上,对公司来说负担不小。并且这种模式对核心创作人才依赖过重,项目难以复制和规模化,《月映武夷》通过公开招标委聘导演,缺乏名导光环,市场就反响平平。

▲导演授权开支情况,来源:招股书
在山水实景演出这一细分赛道中,印象股份的《印象大红袍》和陕西长恨歌演艺文化有限公司的《长恨歌》都是支撑各自公司的旅游演艺项目,但是二者在多个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印象大红袍》市占率为3.1%,而《长恨歌》则达到16.4%。两者差异不仅体现在IP受众广度上,也反映在区位客源基础上。《长恨歌》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具备普世情感共鸣,且背靠西安千万级旅游客流;而《印象大红袍》则更偏向区域性的茶文化体验,受众相对狭窄,客源规模受限。
《长恨歌》凭借其强大的IP号召力、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构建了更高的竞争壁垒和市场占有率。而《印象大红袍》则更像是一杯需要静心品味的功夫茶,其价值在于与武夷山自然与文化景观的深度绑定,但在市场扩张的广度上天然会面临更多的限制。
整体来看,印象股份业务单一的故事不够“性感”,如何向投资者证明其具备持续增长的能力,对于公司能否成功上市十分关键。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