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蓝
当规模神话破灭,餐饮业进入“挤泡沫”时刻,一位90后创始人的战略重构与价值回归

餐饮行业的寒冬中,北木南烤肉正在进行一场关乎生死的“硬核转型”。从600家门店的规模巅峰到如今200余家的精简阵容,这不是一场溃败,而是一次战略重构。
“品牌目前是在调整阶段。”北木南烤肉创始人李长志的平静语气背后,是一个品牌在行业周期中的艰难抉择。这场被内部称为“自我革命”的转型,揭示了中式烤肉品类在资本狂热退去后的真实生存图景。
规模悖论与模式革命
在北木南的巅峰时期,600家门店的规模使其成为国内烤肉赛道不可忽视的玩家。然而,规模的快速扩张并未带来相应的规模效应,反而成为品牌发展的沉重负担。
“当门店数量突破600家了以后,品质管理的难度也会大幅度增加。”李长志的表述含蓄而克制,但背后的含义深远,连锁餐饮的规模边界远比想象中来得更早。
有规模并不等于有规模效应,当门店总数突破某个数字后,品牌的运营成本、品质管理难度都会呈指数级增长,而单店盈利能力不升反降。在这场规模与质量的博弈中,北木南选择了后者。选择背后是当前餐饮消费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缩影。
2025年行业数据显示,烤肉行业在消费理性化与品质升级的双重趋势下,性价比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维度。“经济下行以后,老百姓消费能力明显减弱了。”李长志的观察直指核心,“市面上出现了很多自助烤肉,和消费者的诉求相对比较贴近。”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消费者心理的深刻变化。在李长志看来,自助模式的成功在于解决了消费者的“消费确定性焦虑”:“一票制,我花了这么多钱,内心就很安定。吃什么就吃什么,不会为消费所担心。”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消费心理的转变恰好与餐饮企业的运营诉求形成了共振。一位四川烤肉食材供应商曾向红餐网透露,“传统烤肉成本结构更重,尤其是人工环节,分割、帮烤、收拾、洗刷,每个流程都依赖人力。自助模式因顾客自主取餐的特点,服务员配置可大幅精简,光是人力成本就能节省不少。”
但北木南的自助转型并非简单的跟风。李长志清醒地认识到:“纯粹的把自助模式作为核心的话还是很难破圈的。”目前成熟的自助烤肉品牌已经占据了主要的商场渠道,今年9月,就连海底捞旗下烤肉品牌“焰请烤肉”在沈阳等地部分门店试水自助模式。
这种认知让北木南的自助转型更加谨慎和理性。与其说是盲目追随市场热点,不如说是在探索第三条道路——在单点与自助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式烤肉的“认知争夺战”
上世纪90年代,汉拿山、金釜山等品牌借助韩流影响力,通过标准化运营和异域体验迅速占领市场,成为早期烤肉赛道的主导者。1998年,上海知名餐饮集团小南国投资成立了第一家日式烧烤店,引入日本传统酱汁和烤制工艺,成为早期高端日式烤肉的代表。但同一时期的中式烤肉仍旧以地方特色为主,尚未形成全国性连锁。
“我觉得中式烤肉还是在建立认知的阶段。”李长志直言不讳,“有很多品牌在宣传中式烤肉,但其实消费者心里并不太明确什么是中式烤肉。”
这一判断揭示了中式烤肉品类的核心痛点。与日式烤肉、韩式烤肉已经形成的清晰认知相比,中式烤肉仍处于“诸侯割据”状态。东北泥炉西塔老太太、川派调味小猪查理、湘派风味酒拾烤肉等区域特色品牌,虽然在局部市场崭露头角,但它们更像是“地方诸侯”,尚未形成一个能代表整个品类的、全国性的强势心智标签。
这种认知的模糊性,直接导致了品牌在扩张时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市场教育的成本高昂,每一个新进入者不仅要与同类竞品竞争,还需投入额外资源向消费者解释自身风味特色及其代表性,这显著拖慢了全国化扩张的步伐;另一方面,供应链与标准化也存在显著难题,由于“中式烤肉”内涵过于丰富,从东北的拌肉到西南的麻辣,食材、技法与口味差异巨大,这种根源上的不统一,使品牌在建立跨区域供应链时面临比日韩烤肉更复杂的取舍——统一腌制可能丧失地域特色,而不统一则难以保障千店如一的质量稳定。
李长志提出了两种可能的破局路径,要么成为某个细分品类的代表,“比如说我能代表齐齐哈尔烤肉”;要么成为中式烤肉的“集合店”,“在我店里面啥烤肉都能吃得到”。但他更倾向于回归本质:“所有的品类,它都会回归本质,烤肉的本质,不就是新鲜看得见,味道不掺假吗?”
他用齐齐哈尔烤肉的纯粹性举例说明什么是烤肉的“本质”:“一进门就能看见店内所有的肉,服务员当着你的面现切现拌,这个过程全透明,客人吃得明白,吃得放心。”这种对本质的追求,反映了他在品类认知构建上的深度思考。
“消费者也不需要去点很多花里胡哨的菜品”,菜单很简单,核心就是那几样肉,配上酸菜、烤饼。我们的底气在于,只要把‘拌肉’这一样东西做到极致,就能留住客人。”这种“纯粹”,恰恰是我们在如今这个什么都在求新求变的餐饮市场里,最宝贵的竞争力。
资本认知的进化与护城河的重构
李长志对资本态度的转变,也反映出这一代餐饮创业者的集体成熟。“我觉得那会可能还是说自己对于市场的预判性不够吧。”他坦然承认曾经错失融资良机,“前几年的资本市场还是蛮好的,好多资本也找到我。”当时的心态颇具代表性:“那会可能自己认为项目才刚开始,未来有无限潜力……我肯定要想着我再多做一些体量,那我品牌的估值也会更高。”
然而,这种“估值迷恋”在现实面前逐渐清醒。现在的李长志形成了明确的“现金流信仰”:“任何人都没有是稳定重要,安全重要。华为的最高战略是活下去。”
这一认知转变的背后,是整个餐饮投资环境的深刻变化。随着一级市场对餐饮投资日趋谨慎,现金流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北木南的战略收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理性选择。

经过九年的摸索,李长志对北木南的护城河有了清晰的认识。“这个品牌历史已经九年时间了。”时间累积的品牌资产成为第一道护城河。在餐饮行业大浪淘沙的背景下,能够存活九年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证明。
其次,深度供应链能力构成了第二道护城河。九年的供应链积累,让北木南在原材料采购、产品标准化、成本控制等方面形成了体系化能力。李长志透露了关键转变:“咱们只有少量产品用的是工厂的同品,大部分产品都是自主研发和自主定制的。原材料是自己采购,然后工厂帮咱们做加工。”
这一转变的意义重大,意味着北木南逐渐从“战略合作”走向“战略自主”,掌握了核心产品的定价权和品质控制权。
“第三点就是经历过疫情也好,包括经历过经济下行也好,就是让我们对于市场的理解可能会更透彻一些。”透彻的市场理解成为第三道护城河。这种在逆境中积累的认知,是新兴品牌难以快速复制的。
断臂求生or战略重构? 北木南的转型之路远未结束。从600家到200家,表面上是规模的收缩,本质上是发展逻辑的根本转变——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增长,从追求规模优先到注重质量为本。
这背后是整个中式餐饮行业的价值重估。当资本热潮退去,当消费回归理性,真正能够存活和发展的,将是那些尊重商业本质、坚守产品价值、重视现金健康的品牌。
李长志和他的北木南,正在用一场痛苦的自我革命,为中式烤肉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可能。在这个“挤泡沫”的时刻,这样的探索虽然艰难,却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