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抄底西贝

%title插图%num

原创首发 | 金角财经(ID: F-Jinjiao)

作者 | 温颖颖

西贝风波尚未完全停歇,海底捞已经出手了。

近日,扬州京华城的海底捞店启动升级围挡,将开设全国首家亲子主题店。

%title插图%num

2025年以来,海底捞在亲子赛道的布局明显提速。

7月,位于深圳的海底捞店Hi乐园开始试营业;8月,海底捞首家社区店在北京开业,扎根居民区,针对家庭、儿童等客群推出了多款套餐;同月,北京首家创新概念店正式营业,门店特色之一是将AI教育融入儿童乐园。

海底捞早已表露做儿童餐生意的野心,只是在过去,这块市场由西贝领跑。2024年,西贝儿童客流量超548万人。然而,伴随舆论风波的持续发酵,部分亲子客群正在外流。对海底捞而言,这或许是难得的“窗口期”。

不过,从数据来看,海底捞正处于一个微妙的拐点。

2025上半年,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从去年同期的4.2次/天,下降至3.8次/天。遥想在2021年,海底捞给自己定下了“翻台率4次/天”的合格线,若未达标便暂停开店、优先提升存量门店效率。

如今跌破合格线,海底捞却依旧在大力扩展新场景、新客群——这究竟是前瞻布局,还是孤注一掷?

毕竟,“重口”的火锅与“清淡”的儿童餐,看起来并不是一对天然适配的组合。

想走出“堂食困局”

海底捞下滑的,不只是翻台率。

财报显示,2025上半年,海底捞营收207.03亿元、同比下滑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下滑13.7%。主要致因是,贡献收入占比接近9成的“餐厅经营业务”,营收同比下滑了9%。这反映出,海底捞的堂食火锅业务不再如以前那般稳固。

为缓解收入和客流减少的问题,海底捞加快了关店速度,避免经营不善的门店继续拖累大盘。上半年共关店33家,截至6月底,全国门店总数为1363家,比2021年的峰值1597家减少近15%。

行业环境同样在降温。

2024年,中国火锅市场增速已放缓至5.6%,较上一年的两位数明显回落;人均消费从80元降至70元。2025年前7个月,全国关停火锅店23.6万家,其中不少是经营三年以上的老店。

不过,海底捞的问题,并不是“消费降级”这么简单。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底捞的人均消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微涨0.5%,达到97.9元;一线城市更是上涨1.1%,达到105.2元——这说明问题不在价格。

%title插图%num

真正的变化,藏在另一组数据里。上半年,海底捞的外卖收入同比暴涨近60%,其中以“一人食火锅”为核心的下饭火锅菜业务,贡献了超过55%的外卖营收。

换句话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家吃火锅。火锅的“社交属性”在减弱,“个体化”“小份化”的一人食需求在崛起,到店聚餐的频次变少了。

这让海底捞陷入两难:外卖崛起固然可喜,但堂食仍是根基,不可能完全“线上化”。降价促销、关店止损都只是权宜之计。要想真正扭转下滑趋势,必须想办法提升门店坪效。

于是,“亲子消费”成为一个自然的解题方向。

传统观念里,孩子吃饭慢、容易哭闹,似乎会拉低翻台速度;但从另一面看,一个孩子背后往往是两个乃至更多的家长,能显著抬高单桌客单价和整体消费意愿。

更重要的是,儿童餐饮有一个特殊逻辑——“消费角色错位”。使用者不清楚价格,付款者不清楚体验,家长往往只能通过“价格”来判断品质。尽管消费趋于理性,但“不能亏待孩子”仍是多数家庭的底线。

根据育娲人口研究院《2024中国生育成本报告》:以2022年数据推算,0-2岁儿童平均养育成本为每年2.45万元,3-5岁为3.65万元,6-14岁为2.7万元,15-17岁为2.9万元,大学期间为3.55万元。2024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约2.82万元,按三口之家计算,育儿支出已占到家庭总支出的30%至40%,多孩家庭比例更高。

“优雅地涨价”这句梗,在儿童餐饮赛道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对翻台率下滑的海底捞而言,亲子消费或许正是那个能稳住坪效、对冲餐饮低迷的新支点。

窗口期来了

西贝的风波,也在无形中重塑了亲子消费的格局。

如今,亲子业态被越来越多商场视为“救命稻草”。

过去,商场靠零售、餐饮、娱乐三驾马车拉动业绩,其中以服装零售为主。但随着电商的挤压,零售式微。除了少数高端商场仍能依赖奢侈品牌撑场,大多数商场不得不转向餐饮与娱乐。

亲子业态恰好融合了两者——孩子上课、家长吃饭;孩子玩耍、家长消费。一个儿童乐园,就能带动教育机构、母婴店、玩具店等周边业态的繁荣。

《2025至2030中国儿童商城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显示,2023年儿童消费市场规模已突破4.8万亿元。儿童体验式消费业态(包含亲子娱乐、教育互动、主题餐饮等复合业态)的市占率,则从2020年的11%快速攀升至2023年的18%,预计2030年将超26%,成为拉动增长的新引擎。

这意味着,商场、品牌、消费者三方的共识已形成:亲子消费是新的流量入口。这或曾是西贝发家的一部分市场因素,如今西贝暂时停下脚步,对海底捞来说,相当于市场向它敞开了一道具有资源、客群、消费类认知基础的入口。

当下,或是海底捞加码入局的最好时机。

基于上述亲子复合业态兴旺的现象,海底捞今年的策略,也不再局限于儿童餐和IP联名,而是放眼更多元的儿童娱乐综合体。

近两年,海底捞已在部分门店开展了作业辅导、绘画课等活动;

今年7月,海底捞在深圳开出了Hi乐园,占地面积达200平米,内设画画、投影区、沙画区、海洋球波波球、滑滑梯等,有专门陪玩的工作人员、小丑叔叔定点表演,以及各类巡场表演;

今年8月在北京正式营业的海底捞概念店,内设甜品站、互动娱乐区,并跟猿辅导合作、将AI教育融入儿童乐园场景,设置如“食材快线”(控制小车避障)、平衡运、美食投篮(观察抛物线)、一拍即合(灯光专注训练)等装置……火锅店变身科技乐园。

“大人只顾安心吃火锅,孩子交给游乐园就行。”一位消费者在社媒上表示。如今,海底捞已被网友笑称为“新的遛娃圣地”。

%title插图%num

市场反馈也相当积极。北京的概念店曾在周末翻台率突破7次/天;去年六一儿童节当天,海底捞共计接待顾客超220万人次,超过了五一当天的客流量、成为年内新高点。一位海底捞无锡门店的经理曾向媒体表示,“海底捞熊出没嗨嗨儿童餐”是当天家庭用餐的“必选菜”。

无论从业绩自救,还是市场红利角度,海底捞的“亲子化转身”都势在必行。

“可能吃力不讨好”

但长远来看,这条路并不轻松。

“做儿童餐,可能吃力不讨好。”一位餐饮业内人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儿童餐并非简单的成人餐缩小版,其对底油低盐、是否有人工色素和防堵剂、蛋白质等营养元素比例是否合理等等有更高的要求,部分儿童餐食材甚至需要单独采购,外加一般会附赠玩具,因此儿童餐饮的制作成本更高。

定价则更为微妙。贵了家长嫌宰人,便宜又难保品质。价格带太窄,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

更何况,入局者众多。

九毛九开出全国首家儿童体验店;探鱼推出18元儿童套餐;海底捞自己也在试图“免费打样”,提供儿童蒸蛋、手工坊活动等。

而亲子业务,也不是海底捞多元化探索的第一次尝试。自2024年以来,海底捞还尝试了宠物友好、露营火锅、夜场火锅等主题;推出了“焰请烤肉铺子”“小嗨爱炸”等14个子品牌;上至人均500元的甄选店,下至10元快餐,几乎全线覆盖。

在财报中,海底捞已经展露了自己的野心:将整合多品牌、多品类资源,打造海底捞外卖超级厨房,探索卫星店新模式,驱动收入与利润双增长。

但目前,这些创新业务尚未成为利润支撑。

2025上半年,海底捞的“其他餐厅业务”收入近6亿元,尽管同比大增227%,但仍只占总营收的2.9%;外卖业务贡献的营收占比仅为4.5%,外卖的多元化战略同样处于探索阶段。据海底捞的表述,目前正在测试拌饭、自制饮料等外卖品类。

%title插图%num

几条创新业务线在同步推进,加之主品牌翻台率下滑,海底捞的成本在持续承压。

2025上半年,其原材料及易耗品成本占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至39.8%、员工成本占比提高了0.5个百分点至33.8%。“其他开支”更是同比增加了23.4%,据悉,这一项主要来自外卖业务的推广费和多元化营销活动。这些都是集团整体净利润下滑的致因。

如今再叠加儿童乐园、亲子配套等高投入项目,短期内无疑会进一步加重成本压力。海底捞是在自救,也是在豪赌——赌家庭客群能撑起它的新故事。

成败之间,隔着的,可能就是又一个消费周期。

参考资料:

虎嗅《短期承压,海底捞有点忙》

有数DataVision《西贝莜面村的本质是管饭的托儿所》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